第三十四章 融入

作品: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作者:洒家要吃肉|分类:其他|更新:2022-10-04 08:22:01|字数:10036字

江闻本以为自己就已经够优秀的了,在学校的时候就是风云人物,毕业之后得到导演陈家霖的赏识,拍摄了电影《末代皇后》,第二年又拍摄了家喻户晓的《芙蓉镇》,紧接着跟老谋子合作了《红高粱》。

然而江闻和叶晨一对比,发现了二人之间的差距,自己是一直有圈内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后盾,而且时不时的有贵人扶持,而叶晨则是给自己不停的创造机会,两相比较之下,江闻不禁有了一丝挫败感。

不过江闻的性格本身就洒脱,不会对这种事情过多的纠结,反而让他对叶晨的观感更好了,他笑了笑,对叶晨问道:

“到饭点儿了,咱俩出去随便吃点儿吧,我给你介绍个朋友,既然已经进了这个圈子,大家之间互相帮衬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孤木不成林。”

面对江闻的邀请,叶晨自然是欣然应允,江闻出去打了个电话,回来的时候,叶晨已经收拾妥当,二人离开了公司,叶晨在江闻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家私家菜馆儿。

这家私家菜馆儿叫做米店,位于东四九条八十八号共享际大楼里一层,大隐隐于市的云南文艺小馆,不仅是胃和心的栖息地,也是四九城文青的打卡地,不做任何营销和广告,全靠食客口口相传。

叶晨和江闻到的时候,有人已经等在了那里,只见那人打量了一眼江闻,然后说道:

“你丫也是够了,请客吃饭结果客人反倒是先到,你却姗姗来迟,在家梳妆打扮来着?用不用再给你半个点儿,让你去补补妆?”

如果是外人对江闻说出这样的话来,江闻能抽的他妈都不认识他,然而面对眼前这位,江闻却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打了个哈哈,然后把叶晨介绍了过去,因为这位不是别人,正是京圈儿赫赫有名的大老郑小龙。

说起京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汪烁,但其实郑小龙在京圈的地位并不亚于汪烁,郑小龙提拔了京圈两位大导演,一位是电影导演冯大炮,一位是电视剧导演赵保钢,可以说郑小龙崭露头角的时候,这两位只有给他打杂的份儿。

郑小龙出生于一九五二年,比汪烁,冯大炮大六岁,是一个标准的大院子弟,十几岁时,因为受到父亲牵连,被下放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插队。十八岁时,在河南某部队服役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因为文章写得好,指导员让他负责全连的年终报告,后来干脆就叫他去机关单位担任宣传干事,机关单位拥有自己的图书馆,郑小龙因此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一九七五年二十三岁的郑小龙复员转业,成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两年后国家恢复高考,郑小龙只想看看自己的实力如何,却没想到一次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郑小龙的创作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和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两航归梦》,大学毕业后,郑小龙加入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也就是北视。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业务能力,很快就成为北视中心副主任,成为领导后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人,一个是在钢厂当翻砂工的赵保钢,一个是刚退伍的冯大炮,冯大炮能认识汪烁也是由郑小龙介绍的。

那是一九八六年,郑小龙带着美工冯大炮,在海南岛拍电视剧《大林莽》,有一天郑小龙躺在冯大炮为他铺好的芭蕉叶上读书,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一边笑还一边骂真他妈孙子,冯大炮问,谁这么孙子把你乐成这样,郑小龙把书递给冯大炮说,汪烁,我认识的一哥们儿,冯大炮接过书一看,小说的名字《浮出海面》,后来在郑小龙的介绍下,冯大炮认识了他在京圈中的第二个贵人汪烁,到这里,京圈就渐渐形成了。

在汪烁刚成名的时候,郑小龙在一众朋友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资源也是最多的,因为他是北视副主任,在那个年代,华夏电视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制度,所以怎么拍,拍什么,用谁拍,基本上都是由北视副主任郑小龙拍板决定,比如演员选谁,郑小龙的诀窍就是大家一起吃顿饭,觉得谁气质好就直接留下来。

再比如在当时创下百分之九十收视率的神剧《渴望》,就是郑小龙、汪烁、李小明和郑凯龙四个人在蓟门饭店的一个包厢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就把故事的框架确定了下来,然后再由编剧把具体的故事写出来,变成电视剧本。

渴望成功后,郑小龙又带着汪烁、冯大炮等人如法炮制搞出了《编辑部的故事》,虽然这两部神剧都不是郑晓龙导演,但导演赵保钢也是郑晓龙一手提拔的,郑小龙确实相当于制片人,后来郑小龙带着冯大炮一起去米国拍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再一次大获成功,冯大炮也因此摇身一变,鸟枪换炮,从编剧跻身导演行列,所以郑小龙可以说绝对是个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方便以后阅读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第三十四章 融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第三十四章 融入并对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