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大明人才的匮乏

作品:大明皇长孙!|作者:执笔见春秋|分类:历史|更新:2023-02-08 10:43:57|字数:8294字

后边朱英又要求各地衙门对内所有开支,花销,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有一个极为详细的报告,这也导致对术算人才的需求极为加大。

术算一道,在当今的社会,属于小道。

真正的大道在于四书五经。

这也是所有读书人常规认知。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术算水平是很高,但这仅仅包括极少部分人,多数人哪里有精力去学习这些。

术算本来就是极为耗费心神之事,平时琢磨经义典籍都不够,很少有人会把心思放在这个上面。

再者说了,科举这块也不考术算。

户部这边完全是因为工作缘由,很多衙门官员都是后来才进行的一个学习。

只是时间一长,自然也就精通了。

朱英极为注重数据,在这个年代,很多术算数据可以更好体现出目前大明的状况。

这么大的疆域,朱英也不可能说天天到处去进行实地考察。

因此给诸多衙门下达了统计的要求。

现在的国有资产管理司,单单想一下就知道,按照现在朱英的脾性,必然要进行大量的术算核准。

詹徽这边是找不到人,户部这边是没法再出人了。

要是从户部再调一批人出去,可能连正常的工作运转,都会出现一个大的问题。

就现在的人员来说,工作量已然是两年前朱英入宫时的数倍。

大量的工作让户部这个油水衙门都已经没有心思搞什么贪污了。

加班已然成了一种常态,可谓是大明版本的九九六。

便也导致了许多户部官员有一种想出去的心态。

朱英听完两人的讲述后,点头回道:“两位尚书说的这些事情,本宫也是有所耳闻,随着咱们大明的发展,各地衙门在于术算之道人才的需求之上,正在不断的升高。”

“本宫可以这样说,在未来更远之后,有关于术算的人才,只会是越来越多,术算一道,本就是各行各业都无法离开的。”

“不管是本宫,还是两位尚书,每天都是在这京师里,一年到头又能有几次机会,可以去其他地方进行一个考察。”

“那么准确来说,想要随时知晓下边的情况,那就只能是通过一些术算统筹,进行一个推衍。”

“本宫已经禀告了爷爷,将会在不久之后进行一个昭告,于科举现在典籍之中,加入术算部分进行一个考核。”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当然,现在加入,对于目前缺少的术算人才远水解不了近渴,本宫仔细想过,如今术算一道上,使用最多的是什么人?”

“左思右想后发现,真正长久使用术算之道的人才,并非是在于户部,也非是在于朝廷,而是在于账房。”

“不拘一格降人才,本宫觉得,可以进行一个临时性的考核,准许吏员,甚至是普通百姓,其以工代赈的方式,暂且替代原本需要的官职要求。”

“詹尚书,你负责统管吏部,觉得本宫的这个提议如何。”

以工代赈,一般是指对于灾荒流民的救济。

而朱英这里提到的意思,就是以非官身代替官员所做之事。

詹徽一下子愣住了。

他完全没有想到太孙殿下竟然会提出这么一个解决办法出来。

只是仔细一琢磨,却又觉得似乎可行性比较高。

民间人才在当今的年代还算是比较多的,术算一道的发展不在于庙堂,反倒是在于民间。

真算起来,便是户部这边很多新任的官员,在没有接触到术算之道的情况下,很多都是找一些民间的账房老师傅来进行一个学习。

现在太孙殿下的意思,是要对这一部分进行一个取消,直接让那些没有经过科举的人才,担任官职。

其实在此之前,朝廷这边一直都有举荐入仕途的方式,不过从去年年初开始,举荐一道经过太孙殿下的阻拦,虽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废止,但目前可谓是完全的停止了举孝廉的路子。

现在这个以工代赈,倒是和先前的举孝廉有些类似。

心中思索一番后,詹徽问道:“启禀殿下,臣心中尚且对此有几个疑惑。”

朱英道;“但凡有什么想问的,说吧。”

詹徽作揖后问道:“这以工代赈上来的,是否也跟其他官员一般进入官籍。”

“他们的俸禄等各方面,是否也按照原先的职位进行一个发放。”

朱英道;“以工代赈的官员,在没有特大功绩的情况下,便就限制在正六品吧,也算是给那些通过科举上来的一个公平。”

“俸禄方面照实发放,也同样入官籍,不过在官籍上面可以进行一个写明,是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进入。”

“可还有什么疑问?”

詹徽摇头道;“臣已然清楚,谢太孙殿下解惑。”

朱英点头道:“此法的进行,也算是目前一个折中的法子,等往后咱们大明的人才多了起来,自然就无须过于需要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皇长孙!》,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皇长孙!第550章 大明人才的匮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皇长孙!第550章 大明人才的匮乏并对大明皇长孙!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