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风波又起

作品:我不是奸臣|作者:令狐蒜|分类:历史|更新:2022-10-12 01:16:12|字数:8378字

朝廷已经多次下文,要求各地衙门不得苛待流民,但如今太和境内的这些流民非但不是太和人,甚至连凤阳人都算不上,这些流民对太和百姓而言,算是彻彻底底的陌生人。

自从西北闯贼作乱以来,每乱一次,北方的百姓就往南逃一次,太和县百姓的那点同情心早就被一波波的难民给消磨光了,再加上难民大规模涌入太和之后,为了活命,不少流民铤而走险干起了无本买卖,更是加剧了本地百姓与外地流民之间的矛盾。

而且朝廷虽然多次下文要求救灾,但光见批文不见粮食,朝堂内的那些大佬压根就想白嫖,灾你们先救着,粮食你们地方想办法,而且该交朝廷的赋税一两都不能少。

朝廷如此不负责任,那地方上的父母官更加不敢自作主张动用本县太仓内的存粮,因为即便用本地存粮救了这些外地流民,知县大人也刷不了声望,反而把本地百姓得罪了精光。

毕竟如此乱世,大家伙活的都不容易,如果太和县的百姓知道自己存的救命粮被知县大人用去救外地流民,那吴本仁这个县太爷估计也做到头了。

“恩师放心,流民问题错综复杂学生是知道的,学生断不会让恩师为难。”李焕见吴知县面露难色,赶紧补充道。

“哦,救灾就是救粮,不瞒你说,官仓内的粮食不能动,那这救命的粮食从何而来?”吴知县深知李焕不是言出无状之人,只是粮食问题不解决,这救灾根本无从谈起。

“恩师,学生压根就没想动官仓内的粮食。”

“那你从哪里弄粮食?”

“在咱们太和县,除了官仓还有哪个地方有大笔粮食?”

“除了官仓恐怕就数城内的大户,可这些大户向来手紧的很,想从他们嘴里扣出点粮食,恐怕难哦。”

“若是往日确实比较困难,可如今这个形势,想扣出点粮食倒不是什么难事。”

“哦,你说来听听。”

“此次行动咱们可是应城内大户的要求对这些流民进行整治,如今人抓了那城内大户也该出出血不是,再说城内流民有口饭吃,日后城内治安也好管理。”

“嗯,这理由倒也说得过去,不过光凭这一条恐怕榨不出他们多少油水,到时候钱粮太少怕是坚持不了几天。”

“要想让他们大出血,那咱们还得加加量。”

“加加量,这怎么说?”

“学生这几日仔细翻阅朝廷下发的塘报,发现西北乱局渐有失控的态势,恩师不妨借这个理由请城内的大户到后衙谈一谈,就说闯贼有南下的可能,咱们太和县需要尽快整饬城防,若是城内大户愿意和衷共济,共渡难关,那就一切好说,可若是这些大户还不肯大出血,恩师不妨说朝廷有意让淮海道官兵移防太和,以备闯贼南下。”

吴知县听完眼前一亮,李焕这个理由太妙了,塘报是真的,闯贼在西北闹得凶也是真的,甚至官兵移防太和也可能是真的,这几个理由一说出来,不由得这些大户们不出钱。

毕竟一旦闯贼南下,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大户,至即便这些大户对闯贼南下还心存侥幸,可对官兵移防太和那是相当忌讳。

所谓贼过如梳官过如篦,一旦官兵移防太和,那地方上这些大户可就别想安生了,光这些摊派就够大户们喝一壶的,要是碰上军纪败坏的官兵,那劫掠百姓,骚扰妇女也是常事。

所以只要吴知县把这几件事一挑明,恐怕不用多言,这些大户们就会乖乖掏出钱粮来帮助吴知县巩固城防,毕竟这些大户精明的很,反正钱粮是肯定要出的,与其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要还不如乖乖交给吴知县,让他巩固城防安抚流民,一来可以买个安全,二来也可堵住官兵移防太和。

“那我刚好趁着这次公审大会和这些大户聊一聊。”吴知县略加思量后当即拍板道。

“恩师能出面,必定马到功成,那我先替城外的流民谢过恩师的救命之恩。”李焕不失时机的送上一记马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流民虽不是我太和百姓,但总归是大明子民,能帮还是要帮一下的,再说此事能成这些流民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你才是。”吴知县抚须长叹道。

李焕见吴知县兴致颇高,反而压低声音说道:“恩师仁者爱人,可此次行动中我发现咱们太和县衙的部分人员在码头上欺压流民,搞得码头上乌烟瘴气,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此次抓了之后有人敢公然到牢里捞人,被我拒绝后竟然指示衙役杀人灭口,如此嚣张跋扈实在不把国法天恩放在眼里。”

“竟有此事?你查出幕后黑手没有?”吴知县一听这话顿时怒不可遏,厉声问道。

“据我所知,巡检司的肖麻子平日里仗着段天德的权势在码头上拉帮结伙,不管是过境的货商还是码头上的脚夫都得给他交银子,否则这买卖就在太和干不下去。”李焕既然答应柳如玉三日之内将肖麻子赶出太和县,自然不是一句空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不是奸臣》,方便以后阅读我不是奸臣第25章 风波又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不是奸臣第25章 风波又起并对我不是奸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