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天地面前的态度

作品:靖明|作者:冬三十娘|分类:历史|更新:2024-01-09 03:10:37|字数:8874字

大同馆里的诸国使臣聚首相谈,显得像是大势到来之下无奈抱团一圈圈懵头转向回旋着的鱼群。

大明的臣子还看着呢。

这就是此时的大明。

在自己的家门口,如果大明有了什么想法,他们只能迎接这种如同天象一般的压力。

大明要订立的公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至少在双方贸易的过程当中使用大明的标准,这才有继续和大明通商的资格。

其次,是要遵循大明天子的倡议,从官制民风到民政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权益,这才能够继续得到大明天子的认可、予以册封。

这两个部分隐含的真实含义是:如果都不照办,大明以后不承认其为藩属国。

不予通商,不设宣交使,不在大明约束其他藩国不得侵犯其国土子民的宗藩体系之内。

外滇、交趾……他们的情况已经说明了大明的约束有用。

尽管暗里的交锋和明里的小摩擦从不缺席,但至少不再敢轻易发起灭国之战。

所有人都清楚,也许大明就在等一个机会。

但是现在,大明把册封这种是否承认番属的动作与他们治政安民的成效挂钩,带来的连锁反应可就实在耐人寻味了。

吐蕃那边,三大法王、五大王的使臣不动声色地看着其他人惴惴不安。

大明确实不掩饰地露出了獠牙,而谁是第一个?

其中,大慈法王的使者、某高僧心里是有数的。

吐蕃虽不在第一,但所有人都在排位的序列里。

对此,他对如今大明的皇帝低看了一些。

有雄心壮志很正常,但想要一统大明宗藩,着实狂妄了些。

所以要让吐蕃不成为第一、第二、第三个。等大明在处理宗藩事务上吃了苦头,大明皇帝也该明白那个道理了:几千年来,中国雄主哪个不想这么做?

想不想,和能不能,是两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一次不订立那样的公约,是不是即刻就收回册封?对于藩国先署名订立公约、而后却又不去做这件事,又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来引发下一步呢?

……

深秋初冬,这个时节往往满是收获的气氛。

按照大明的新历法,公元二三八二年的太阳历十月一日,大明北京城已经被包围进新城区里了的天地坛里庄严肃穆。

今天是大明天子亲自祭祀天地,今天只有典仪。

而这典仪,除了大明在京诸官要出席,诸国正副使也在其列。

典仪的其中一项,是揭幕矗立于天地坛大享殿中间一层圆台上的铜人。

大享殿三重檐,上青、中黄、下绿,寓意天、地、万物。

在大享殿之下的,也有三层圆台。

按如今大明的新计量单位,这大享殿有了比较精确的尺寸:高三十八零二距,直径二十四零二距。

这是一个明堂式建筑。

所谓明堂式建筑,就是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是最高规格的礼制建筑。建筑的内部格局,要有双重外圆内方。

具体就天地坛而言,第一层外圆内方是外围的辟雍,天地坛的外部范围呈圆形,又有方形的城墙和四门。第二层外圆内方,则是大享殿圆形的圆台和建筑外壁,以及它内部分割出来的方型屋子。

大享殿之内最大的方型屋子,被称作太室。在太室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分别被称为明堂、玄堂、青阳、总章。底层、中间层,共有“五室、九室、十二堂、八个”的布局讲究,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等,构成浓烈的象征意味。

现在,大明天子在那象征“地”的第二层圆台上,安排揭幕了一共八尊铜人。

每个铜人都一样高,用担任主持的严嵩的话来说:“其高为三九二距零七,其重为九九八十一斤,分毫不差。内腹中空,吞吐天地浩然之气;手托升斗,蕴藏一方沃土,重凡一斤,取自八方!”

铜人手里托着的,先是一个小亭子一般的盛具。而其内,才放了一个透明玻璃制的标准升斗,其中装了土壤。

诸藩使臣知道,大明宣交使启程回京时都取了些当地土壤。

然而现在藩属国这么多,这里却只有八尊铜人。

其后揭幕的,又是位于明堂通往太室的影壁——后土壁。

这一面宽达十距、高达五距的影壁以金属为宽,以玻璃为面,挡住了其后的各色土壤。

这些土壤,大体被分割为日、月、星、底四种区域,每个区域内的土壤色泽都不尽相同。而用来勾勒出日、月、星三辰轮廓的,则是金、银、铜三色金属。

看得出来,那圆弧、支线,都圆润或准直。

朱厚熜朗声吟诵:“今年,朕制告天下,以煌煌青史明载之共和元年为始,称公元二三八二年。”

“今年,朕取诸藩国沃土,以合乎天理之度量准衡,献中国及八方后土于天地。”

“朕承天命,御极守土二十又二载,治政安民无有懈怠。先贤教诲,天下大同不敢或忘;君臣同心,四海殷富誓为众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靖明》,方便以后阅读靖明第471章 天地面前的态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靖明第471章 天地面前的态度并对靖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