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风物长量

作品:兴汉室|作者:武陵年少时|分类:历史|更新:2020-08-09 03:20:07|字数:8198字

人都有私心,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利益的分配,只要握紧了切蛋糕的刀,皇帝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陛下,快到时候了。”穆顺在旁边提醒道。

皇帝随手让穆顺去准备车驾,自己则站起身与赵温一前一后的往外走着,边走边说道:“征辟管宁、王烈等人的公车,最后还是没有消息了?”

“唯。”赵温缓缓皱起了眉头,似乎感到有些棘手:“不说朝廷的公车,臣以公府征辟,彼等亦不肯受,可见是寄情于山林了。”

皇帝克平天下,理当众士归心,一扫而尽天下贤才,不使沧海遗珠。于是接连遣派公车征辟名士、贤才,如张昭、张紘、宋忠、黄承彦等人,各拜大夫、博士不等,使人尽其才、又能削弱地方。

征辟的名士大都流亡已久,眼见朝廷一派中兴气象,都渴望入朝有所作为,于是欣然接纳。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给朝廷面子,有的士人偏偏就不愿接受征辟,例如从辽东回来的管宁、王烈,以及从交州避难而归的许靖,都拒绝了征辟。

皇帝本以为他们的故作清高,可一旦知道本来以及接受公车征辟的管宁,突然改变念头,中途称病拒绝出仕的原因后,立时恼怒了起来。

“什么寄情于山林?”皇帝冷笑着出门,俯视着底下摆好的车驾:“无非是借口见不得董承居公位,在那里挟着声势邀买虚名。”

“三公具瞻所归,中兴以来,莫非以名士任之。”赵温措辞道:“士风如此,陛下切莫动怒,若是因此而伤士人之心,则悔之晚矣。”

“意思是我所任非人了?”皇帝刚下了一级台阶,立时站定,反问道。

“臣不是这个意思。”赵温站在皇帝侧方,向皇帝微微躬身道。

“那他们就是这个意思!”皇帝忽然气冲冲的说道。

像是管宁,本来在辽东时就受到朝廷征辟,乘坐公车回到中原。他本想趁着朝纲恢复清明,入仕为官,谁知私下有人向他谈起,朝廷三公,竟有董承之辈鱼目混珠,

“三公之官,乃圣王所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管宁当时半途下车,对挽留他的人这么说道:“董承何人?敢窃据公位?吾岂能为之下,庙堂无贤士,不如隐于山林。”

其他人如王烈、许靖的反应也大抵如此,皆是着意打听了一番三公者谁。待听到太尉乃董承之后,哂笑连连,拒绝征辟,只是说话没有管宁那么直白、那么得罪人。

在赵温看来,这也不能说是他们刻意针对董承,而是依汉家制度,尤其是光武中兴以后,历代三公,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于海内名士、或是世家大族。古之三公,坐而论道,纳言补阙。从星象来说,三公就对应着天子身旁的辅星,理应由道德水平高的人物作为士人楷模——无论这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干或者相匹配的权力。

董承既非名士、又非士人,归属于外戚的他应该走大将军的路子,如今官居太尉,无疑是侵夺了士人的传统位置。当年皇帝趁着关中朝廷上士人势力尚弱,借由天灾敲打各方派系之后,强行扶上董承占据太尉一职,从而导致士人在朝堂上少了一个三公这样有分量与影响力的位置。

随着朝廷里的士人越来越多,董承不懂得养名,他这个太尉的位置在传统士人的眼里越发名不正言不顺,更有些影响到朝廷的威信。

“你说他们如此做,是为了什么?”跟温暖的宣室比起来,殿外简直是寒风凌厉,皇帝立在阶上,语气比北风还要冷。

“朝廷在以前对此就有不少议论……”赵温在寒风中缩了缩脖子,沉声道:“如今皆言董承难服众望、德不配位,欲借此迫其让贤,另请陛下拜名士为太尉,以成辅星拱辰。”

“好一个退位让贤。”皇帝冷笑一声,接着开始往下走去:“那这个新太尉是不是还要录尚书事、入承明殿?”

“这个……”赵温犹豫了一瞬,立即答道:“陟罚臧否,皆出陛下裁夺,臣不敢妄议、谁也不能妄议。”

皇帝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或许也是由于他与赵温两人已经走进温暖的车厢内的缘故。穆顺在外呼唤一声,奉车都尉执起马鞭,御驾缓缓开动:“倘若真的由管宁、王烈等人引起声势,赵公以为,我又该如何呢?”

“陛下。”赵温抬头看着皇帝,他自然知道皇帝这句‘如何’里代表的意思,于是很诚恳的回答道:“论公论私,以臣愚见,保住董承都不是明智之举。一来,此人确无德行能居公位;二来,此人性情狷狂,遇胜则骄,遇挫则怒,陛下不值得为其冒天下之不韪。再者说,保住董承,于陛下、于朝廷并无一利,反倒会让陛下与朝廷声名有损……管宁、王烈在朝野颇有声名,斯人斯言,随意可挑动人心,朝廷新复天下,威德未立,不得轻忽啊!”

见赵温如此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皇帝听了很是慰藉,他说道:“赵公说的是‘弊’,那‘利’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兴汉室》,方便以后阅读兴汉室第三十三章 风物长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兴汉室第三十三章 风物长量并对兴汉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