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巴拉尔的计谋

作品: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作者:万般半点|分类:历史|更新:2023-12-31 21:34:13|字数:8330字

尽管皇甫嵩说得轻松,胸有成竹,不过曹操还是决定谨慎一下,稳一手,和皇甫嵩商议过后,又从后方调了五万大军上来,凑了十五万大军,隔着印度河,继续与巴拉尔的大军对峙。

曹操当初带着自己的十万大军,以及刘备支援的十万大军,一共二十万大军,翻过葱岭,抢占了北贵的北部山区。

之后,陆陆续续的,又从西域雍州招募了五万的士兵,进驻北部山区。

这样,北部山区里一共有二十五万大军,调遣十五万大军出北部山区作战之后,还能留十万大军控制北部山区,倒是不担心北部山区的安全,毕竟,北部山区里的贵霜人,差不多都被杀光了,只剩一些偏僻的山沟沟里,可能还残留着一些,没被找出来。

十万大军扩充到十五万大军,曹操心里的安全感总算是又多了一点了。

皇甫嵩尽管不在乎自己手上的是十万还是十五万大军,毕竟,对阵百万大军,是十万还是十五万,其实差别不大。

不过,看在补充上来的也都是精锐的骑兵,皇甫嵩也就不说什么了,兵多点,也不是坏事。

反正,指挥十万还是十五万的大军,对皇甫嵩来说,没什么差别,都是简单难度的。

而巴拉尔呢,还在苦苦等着南贵的五十万大军过来会合。

至于南贵的五十万大军,走了数月,眼看着就要走到了,但是在离前线还有三百余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原地驻扎,不走了。

消息传到巴拉尔的手里,把巴拉尔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给贵霜的皇帝韦苏提婆上奏,希望皇帝出面,尽快解决这事。

贵霜皇帝韦苏提婆紧急派了特使去劳军,顺便问一下,南贵大军为什么停下不走了。

南贵大军很快就给了回复,说是大军的粮食吃完了,没有了,所以走不动了,希望皇帝赶紧运送粮食过来,要不然,士兵没得吃了,恐怕就要兵变了。

这理由很充分,不管是韦苏提婆,还是巴拉尔,都没法反驳。

南贵五十万大军,一路从南贵走到北贵,消耗的都是自带的粮食,走了一路了,自带的粮食再多,也是会消耗完的,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

南贵大军这次是来帮北贵打仗的,粮食消耗需要由北贵提供,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韦苏提婆呢,尽管心里不乐意,从来都是北贵朝南贵要粮食,什么时候轮到南贵朝北贵要粮食了啊,这不是倒反天罡嘛。

但是,形势如此,韦苏提婆只能同意了,毕竟南贵大军的要求合情合理,要是不给粮食的话,搞不好南贵大军真的就掉头回去了,那贵霜皇帝的面子,往哪搁啊。

只是,嘴上说同意了,真要筹措供五十万大军消耗的粮食,哪是三两天就能做完的事啊,短时间内,根本筹措不齐啊。

毕竟,北贵的粮食储备也不多了啊。

北贵自己也出产粮食,但是北贵出产的粮食,还不够自己消耗的,每年都得靠南贵上缴粮食,才能实现供需的平衡。

北贵每年的粮食消耗,一半来自于自己出产的粮食,一半来自于南贵的上缴,才算是补足了粮食的缺口。

问题是,去年秋季,南贵的先天高手,梵教的大主教,班加尔大师,遇刺身亡。

以此为理由,南贵和北贵大吵了一架,理由是,班加尔大师是北贵皇帝派人刺杀的,所以,去年的秋粮就没给北贵上缴。

而贵霜皇帝为了平息南贵的怒火,也为了让南贵的大军北上增援,就答应了南贵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就包括,不再要求南贵补足去年的秋粮,并且,包括今年在内的三年里,都不再要求南贵上缴粮食。

这样一来,北贵负担自己大军的粮食消耗,勉强还能应付的,因为,北贵山区丢了,那里的粮食消耗以前基本都要靠北贵负担的,现在,不用负担了,粮食的消耗自然也就减少了。

但是,现在又要负担南贵的五十万大军的粮食消耗,北贵就头疼了。

头疼也没办法,头疼也得解决,韦苏提婆想尽各种办法,筹措了一批粮食,送到南贵大军之中,催促南贵大军尽快前进,赶赴前线。

南贵大军哪里是来尽心尽力给北贵帮忙的,分明是来应付差事的,收了粮食之后,一边喊着粮食还不够,让北贵再多给点,一边又借口自己都是步兵,只有少量劣马能拉粮食,其余粮食的都要靠士兵肩扛手提的,速度快不起来,让北贵多划拨几万战马过来,帮助运送粮食,好加快行军速度。

粮食不够,韦苏提婆想想办法,还能筹措一些,战马不够,韦苏提婆就真没办法了。

北贵本就粮食不足,需要南贵支援,所以,军队平时只维持着十万规模的骑兵,战马也就只有十万左右,并没有准备更多的骑兵和战马,骑兵太消耗粮草了,负担太大了,只是在北部山区里的养马场还有养着许多后备的战马。

毕竟,北贵也想不到,还有跟大汉打起来的一天,明明双方都隔着老远的距离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方便以后阅读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256章 巴拉尔的计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256章 巴拉尔的计谋并对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