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 海上力量

作品:明末黑太子|作者:牛笔老道|分类:历史|更新:2023-08-07 20:45:49|字数:8286字

按照揭暄在十年前制定的发展计划,海军主力舰只需要保持九级、八级、七级战列舰各八艘即可。

在财务吃紧的情况下,可以将所有七级战列舰退役或者转让给盟友,只保留十六艘战斗力较高的战列舰即可。

重点发展航空母舰,尤其是满载排水量超过五万吨的大型航母,通过削减其他作战舰艇,力争每十年采购两到四艘大型航母。

该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没多少人,包括海军业内人士,都没想到明帝国的海军居然发展到了如此可怕的程度。

战列舰数量等于身后的第二、第三、第四之和,航空母舰的数量等于后三国的八倍。

更重要的是,明帝国海军着力发展排水量达到三万吨的大型航母,更别说还刚刚服役了两艘排水量超过五万吨的巨型航母了。

在搭载了高性能的舰载机的情况下,这种航空母舰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其打击半径可能就超过了三百海里。

根据书上的介绍,该型航母能够搭载一百五十架“火烈鸟”战斗机,或者八十架“火烈鸟”战斗机与三十五架“黑脚信天翁”攻击机。

刨除这种可怕的海战武器,单算可以搭载八十架“火烈鸟”战斗机的中型航母,二十八艘航母的舰载机总数就超过了两千两百架。

以明帝国海军航空兵的素质来说,如此之多的“火烈鸟”便可以摧毁一个实力中等的国家的空军了。

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明帝国大幅度裁撤战列舰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航空母舰。

通过对丹麦与罗马的战争表明,这种海战武器抢夺制海权的效率远超战列舰。

尽管航空母舰与战列舰的单挑式的战斗还没有发生过,可是军事评论员都倾向于前者获胜。

与新航母亮相的还有全新的舰载机——军舰鸟!

海军飞行员总是抱怨“火烈鸟”的进场速度太快,在陆地机场起降看不出来,但在大洋之上,这个缺点就很明显了。

海军也鲜有为轰炸机高空护航的任务,通常都是在中低空争夺制空权或者对海面上的敌舰发起攻击。

要求低速时较为可控,中低空盘旋性能优异,能够迅速俯冲和爬升,航程越大越好,并不要求高空高速。

于是海军便与空军在第三代螺旋桨战机上分道扬镳了,后者委托军事科学院航空部,研发出了“火烈鸟”的升级版——犀鸟,还有“黑脚信天翁”的升级版——灰头信天翁!

在“火烈鸟”战斗机服役十年之后,通过对缴获的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研发的“隼”式单发战斗机的研究。

科研人员认为这种战斗机的综合性能相当于己方的“火烈鸟”百分之七十到七十五左右,假以时日,进行升级改进,便可超过“火烈鸟”了。

此时已经完成研发全阶段的“犀鸟”便可以量产,并陆续装备空军各部了。

“火烈鸟”的发动机功率为五百八十二马力的发动机,巡航时速可达每小时接近三百公里,航程一千五百公里,战斗全重两千五百公斤。

“犀鸟”作为其次代机型,安装了一台一千两百六十五马力的发动机,动力翻了倍,最高时速可达五百公里,在航程与升限方面均超过前代机型。

昊菁皇帝允许新款战机批量生产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完全碾压己方的前代机型与敌方的现代机型。

若是没有太大的性能优势,那还新研制干嘛呢?

新瓶装老酒,不成了换皮肤了么?

作为长途护航与对地打击主力的“灰头信天翁”则比其前辈“黑脚信天翁”的机动性更好,更容易对地面目标进行盘旋式猎杀。

为了降低研发与采购成本,海军使用的“军舰鸟”与空军采购的“犀鸟”、“灰头信天翁”的发动机式完全一致的。

这也便于在战区后勤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使用对方的发动机来应急。

至于是否批量生产第四代螺旋桨战机,昊菁皇帝还在考虑之中。

科学院航空部研制出功率达到两千马力以上的发动机是完全没问题的,而且已经造出来了。

不考虑整机采购成本的话,立刻就会诞生一款性能更高的战斗机出来。

但在大搬家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海军主力舰的建造,也就暂时没必要再玩螺旋桨顶配了。

在欧洲安顿下来之后,再用两千马力的发动机刺激一下其他小伙伴。

这玩意就是鱼饵,能不能钓上来鱼,还得看鱼能否咬得住钩才行。

当初一架“火烈鸟”的成本相当于六七架“信天翁”,以后再弄出个“啄木鸟”之类的大马力战斗机,造价就上天了。

很多安于现状的小伙伴,平时用“火烈鸟”巡逻就行了,战时就使出大招——招唤大明王师了!

可以说高性能战机仅适合世界前五或者前七使用,将范围扩大到世界前十都够呛能适用……

买一架“犀鸟”的钱能买两架“火烈鸟”,这就能让很多国家的元首犹豫不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黑太子》,方便以后阅读明末黑太子第1472章 海上力量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黑太子第1472章 海上力量并对明末黑太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