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

作品:明末之虎|作者:遥远之矢|分类:历史|更新:2017-05-13 19:05:15|字数:9522字

相比老式火绳枪,撞击式燧发枪的优势不言而喻,它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就在马汉制作出第一支燧发枪后,他的名声迅速传遍欧洲大陆。

马汉的这项重大发明,为法国人在欧洲赢得了声誉,法王亨利四世更是喜不自禁。1598年亨利四世为此专门召见马汉,他惊奇地发现,这个燧发枪的发明者,不但会发明枪械,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于是亨利四世立刻下令,委任马汉作为他的“宫廷贴身侍从”。

马汉的命运由此改写,可是燧发枪的命运,却没有这么顺利。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乘坐马车去探望大臣苏利的路上,被人举刀刺杀。随着亨利四世的去世,燧发枪装备部队的进程停滞了。许多法国将领反对装备燧发枪,理由是:“燧石冒出的火星不足以点燃黑火药。”

而燧发枪之所以会出现法军将领所说的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燧发枪靠燧石点火击发,燧发的火镰同时又是火门的盖,燧石击打下来时,为保证点火成功,作弹簧的钢片,需要很强的力度,这对钢材的要求非同小可。

故而在钢材与弹簧锻造技术尚未成熟之际,燧发枪故障极多,哑火率十分高,这便是为何燧发枪早早研制出来,却一直无法大规模列装部队的原因。

但历史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燧发枪的质量不断提升,哑火率也不断下降,到17世纪中叶时,很多欧洲军队开始装备燧发枪。更让人震惊的是,燧发枪装备军队后,从此长时间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配置,一直用到1848年,才结束装备。

因此,在现在这个崇祯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38年,在世界范围内,这燧发枪还处于一种奢侈玩物的阶段。

而明朝的工匠,更是对这燧发枪相当陌生,从枪械构造到打造原理,通通不懂。就连李啸自已,对这燧发枪的结构构造,还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故也不可能给工匠什么更好的建议与指导意见。

当然,现在明朝有位牛人,毕懋康,此人堪称明朝时火器大师,其个人成就可以说,还在火器专家孙元化之上。毕懋康曾受崇祯帝之命,研制武刚车、神飞炮等先进火器。械成后,还编辑了一部重要的火器书籍《军器图说》,以进崇祯帝,颇受崇祯重视。

从前几年开始,此人一直在私自研制燧发火枪,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只不过,毕懋康现在正在副都南京,担任户部右侍郎,故李啸没办法把他弄来。

一直到要崇祯十五年时,毕懋康因与当时南京官场上的宦官不和,才辞官而归,两年后,便病死于家中。

所以,如果李啸真要打他的主意,只能耐心等他去职后,方才有机会说动此人来投。

所以,李啸经反复考虑,还是决定先从他最想装备的鲁密铳,开始着手打造。

鲁密铳,是由明代火器大师赵士桢所研制的新式火器,其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奥斯曼帝国)所进贡的密斯特克重型火绳枪,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的火绳枪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鲁密铳“。

《武备志》中曾对这种枪有句评语:“鸟铳,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这种鲁密铳,全为上好熟铁锻制,双层铳管,管身一体,铳身较重,口径较小,外观修长,乌黑发亮,握在手中,便让人心生喜爱。

据现代社会火器专家研究,这种制作精良的明朝鲁密铳,射程可在一百五十步,弹丸的初速极高,基本上与后世的步枪差不多。而此时的普通火铳,基本只能打到六十步的距离,便是后世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火器,性能上也未必强过鲁密铳。

故李啸认为,在燧发枪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能远距离射杀敌军,并且精度颇高的鲁密铳,应该是以后李啸军中火铳,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比只有一个概念的燧发枪,鲁密铳可谓已是成熟技术,工匠们对此类火铳已是颇为研究。这样的基础,选择鲁密铳这种明朝最为出色的火铳,可谓李啸的不二之选。

李啸对赵杰只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要用钢材取代熟铁来打造鲁密铳。

因为这个年代,包括鲁密铳在内的火铳,制铳之铁性能不过关,打不响或炸膛的机率很高,且以鲁密铳为例,平均只有50发左右的使用寿命,便会因为枪管开裂而报废。这个使用效率,让李啸十分不满意。

故他强烈要求,一定要用硬度与延展性更好的钢材来取代熟铁,以期使新制的鲁密铳能更耐用结实,从而大幅延长使用寿命,并大大减少哑火与炸膛机率。

随后李啸了解到,从去年自已去台湾到现在,火器厂总共又打造了15门重型龙击炮,那么,加上已配备给火炮部队的19门龙击炮,现在李啸的火炮部队,总共有34门龙击炮可以使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之虎》,方便以后阅读明末之虎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之虎第三百四十四章 铁模铸炮成功并对明末之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