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

作品:明末之虎|作者:遥远之矢|分类:历史|更新:2017-07-08 01:46:43|字数:10284字

“旷古贤君。”“命世之主。”“雄君伟略。”“千古一帝。“等等肉麻词汇,被读书人一一贴在德皇威廉二世的身上。

真不知道,远在欧洲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威廉二世,听到在东方中国的读书人,对他这般肉麻吹捧,却是该作何感想。

甚至还有人考证出,这德皇威廉一族,是黄帝第三十五子西迁,与当地的日耳曼土人相结合而成,乃是正宗的炎黄血脉,汉家苗裔。并专门为威廉二世,撰写了一篇《吾皇得位最正赋》以表忠心。

“……故德皇一系,身为炎黄后裔,乃统王师,东归故土,收拾华夏旧地,重整九州山河,岂不宜哉?吾皇之得位,可谓至正矣!……“

不料,这些读书人早也盼,晚也盼,却总盼不来德皇迁都北京,也盼不来德国举行科举考试。

这几个月过去了,德皇没来,身上的盘缠倒是快用尽了。

一些读书人急了,遂联名写了奏折,结队去了德军司令西摩尔处,要求他将这奏折上报给德皇,要求他尽快迁都,尽快在京城举行科举,选拔士子。

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故事发展到这里,最终还是被那个呆板生硬的德军司令西摩尔,终结这些读书人的幻想。

西摩尔严肃地告诉他们,德皇根本没有统治中国的愿望,绝对不会把德国首都从柏林迁到北京。

另外,德皇对他们这些留着猪尾巴的士子也毫无兴趣,根本就没有在北京举行科举的打算。

接下来,西摩尔下令,让德军士兵将他们当成捣乱分子,全部强行赶走。

这下,读书人的梦想破灭了,很多人便开始破口痛骂,德国人的无情无义和失信天下,怒斥这些不服王化的蛮夷之辈。

这场德国举办科举选士的闹剧,至此终告结束。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胡适博士还在为这个故事而感叹。他在文章中调侃道:“西摩尔乃一蠢人也,若其真上报德皇,实施吞并中国之政策,再效满人故事,招揽中国士人之心,则余只恐今日,我等皆为东方德意志之臣民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对于这些读书做官为已任的士子来说,在谁的手下做官,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已能有当官的机会。

想想看,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皇帝,都有中国士子一厢情愿地投效驱驰,那现在打着明朝唐国公旗号的李啸,要招揽这些人,只会更容易得多。

只不过,李啸对他们的选拔,并不和明朝一样,要他们写八股文,而是以策论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相关考察。

李啸本人,还亲自设计了几道考题。

1、何为华夷之辨?大汉民族的根本特质是什么?如何让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共生,最终同化?

2、中华与泰西诸国相比,最大优势为何,最大差距为何?

3、如何兴业安民,如何教化百姓,如何根除贪墨腐败?

4、以你看来,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分别为何,要如何扬长避短?

5、以你自已的观点,试谈当下要如何扫灭流寇,如何驱逐鞑虏。

应该说,这几道题,其实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千个士子,就可能有一千种看法。

这种新颖的考试手段,与死板僵化的八股文考试相比,简直就是一泓飞瀑与一潭死水相对比。

而且,从这几道题的设计上来看,李啸希望能从这些士子中,选拔出的是那种不读死书,知识面广,对事情有自已独立思考与见解的优秀人材,而不是那种寻章摘句,只会硬套八股,除了会读死书外百无一能的腐儒。

果然,在李啸发布了举行文官选拔考试后,各地报名点,都是人头攒动,应者如潮。

甚至还有来自内地的士子,也闻风赶来参加考试。

更令李啸为之惊讶的是,还有许多来自江南一带的士子,也愿来李啸手下做事,去那遥远的蛮荒异土当官。

由此可见,这当官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最终,在十天后,李啸从全部的应选士子中,选拔了许多他认为合格的人材,安排到各个地区去做官。

当然,这些被选上的士子,他们都已知道,自已要上任的新官职,与明朝的那些官位完全不同,乃是全新的政府形式。

民政司、商业司、工业司、农牧司、钱粮司、督察司、监抚司、安全司……这些林林总总的政府部门,皆被李啸根据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士子自身的意愿,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只不过,这些官员,在李啸的安排下,在正式上岗前,都将会统一进行洗脑教育和岗位培训安排,才会让他们正式接手相关工作,从而确保所用得人,保证这些人在对自已恪尽忠诚的条件下,能把具体的工作全部做好。

在又过了十天之后,各地的官员人事安排,皆已完成,各名官员,皆自行前往所去之地上任报到。

……

得到录取通知的这一天,浙江士子严道,心下可谓感慨万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之虎》,方便以后阅读明末之虎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之虎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并对明末之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