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四轮马车

作品:工部摸鱼郎|作者:周一道人|分类:历史|更新:2024-02-19 13:16:14|字数:8048字

王吒目送王承恩离去,长吁一口气。王承恩这老哥们,忠心,责任心强,真不好糊弄,必须得做出些业绩出来。

摸鱼者天敌,没招,该干点活还是得干!

说干就干,王吒安排李准回浮云观,去拿两个L6工具钢材质的钻头,把燧发枪产量提升到每日六把。

然后,他去花银票,银票是不好兑换成银子,但他可以去花!

既然要撤退回江南,王吒认真思考过,骏马他不缺,马车缺!

内心里面,他希望把军工厂的工匠兄弟们一块儿带走,还想把老孟的寻龙门也带走。

撤退的人多,显然需要马车,最起码需要拉粮食!

古代,近两千里的路程,人多肯定走得慢,恐怕得一个多月的时间,其间的粮食消耗是一个海量数据。

如果不能保证粮食,走到半路断粮,流民毫无疑问会变为流寇,无关善恶与道义!他们若想生存下去,劫掠是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王吒开启“末日”购买模式!木材、粮食、布匹、棉花、食盐、药材等等,疯狂扫货。

等等,林度不是有一间药材铺么?暂时用不上,现在什么最紧要?把银票花出去最紧要,而且林度手上也有银票。

元月二十六日,王吒召集几个军工厂的顶级木匠,准备打造马车。

王吒的想法是打造四轮马车,因为他的马足够多。两匹马拉一辆四轮马车是基础版,还可以打造四匹马拉的马车。

插几句话,有很多现代人认为中华不会制造四轮马车,纯粹是搞笑,明朝时期的古画里就有四轮马车。

还有转向问题,农用的锄具都有立轴作转轮转向,甚至于古代中华有青铜差速器出土,所以拿转向质疑是件挺无聊的事。

古代中华不是没有会转向的四轮马车,是数量少没有普及。

为啥很少有四轮马车,主要原因是缺马!

自宋朝开始,中原人口剧烈暴涨,牧场不得不大量削减,连传统食物——羊都大量减少饲养,何况马!只能尽可能保证牛。

人口大量增加,很遗憾,集权皇朝又没能找到合适的经济增长策略,马成为中原皇朝的硬伤!

还有一个原因,集权皇朝重视发展水运,修建多条运河。水运发达,陆运没有迫切发展四轮马车的动力。

回到故事里来。

时间紧,任务重,造四轮马车,王吒选择先用木头制造。

一位来自战车司的河南木匠,祖传制造马车,果然会造四轮马车,转向的解决方案很简单。

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就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

王吒当即下订单,30辆两匹马拉的四轮马车,8辆四匹马拉的四轮马车。

木材由王吒出,工匠负责加工。两匹马的四轮马车每辆15两银子加工费,四匹马的四轮马车每辆30两银子加工费。

敲定完马车制造安排,王吒一时技痒,想自己花时间研发制造一辆四匹马拉的四轮马车,产品定义为四马力四轮马车。

木制车轮和车轴磨损很厉害,且强度不够,他要用钢替代。

铸造八斤野战炮的时候,同时也造了钢制的车轮和车轴。改变尺寸,减少重量,用螺栓螺帽连接紧固,然后底盘调试,做个简单版本的钢制的车轮车轴不复杂。

最大的创新是,王吒想造减震器,这是平行世界的重大发明,以现在的冶炼与加工条件,制造性能优异的螺旋弹簧是一个挑战!

螺旋弹簧和螺栓螺帽是工业制造史上两个伟大的发明,其意义低不了多少动力设备的蒸汽机。

尤其是以钢为材料,制造螺旋弹簧和螺栓螺帽,要知道,钢制的螺旋弹簧和螺栓螺帽19世纪中期才开始广泛应用。

无敌得知要造四轮马车时,兴奋程度远超王吒,因为他前几年就想造。

不过,让王吒哭笑不得,无敌要弄差速器,尼妹!又不是动力驱动车轮的车,是马拉的车,搞什么差速器?

当然,他有可能是弄一个简单的差速器放在前轮,取代立轴连接。

无所谓,爱弄就去弄,把螺栓螺帽按尺寸给我加工好就成!我重点突破钢制螺旋弹簧,王吒目标很明确,钢制螺旋弹簧发明出来,能用的地方太多。

首先,需要冶炼合适的中碳钢,合金高碳钢不用想,没条件。普通高碳钢的强度高,但是韧性较低,所以王吒选择强度与韧性平衡的中碳钢;

其次,将冶炼好的中碳钢按尺寸做成钢棒,然后预热处理,把加热的钢棒固定到一个实心钢轴上,转动钢轴,钢棒便被拧成螺旋状;

最后,先淬火再回火来平衡弹簧的硬度与韧性,淬火是为了增加弹簧的硬度,回火是为了调质,同时也是弹簧钢加工的重要步骤,增加了弹性和韧性。

所谓调质,就是塞入寻常的炉火中烤,温度在450度左右,这个过程叫中温回火。回火过的钢条就会展现出内硬外软的特质,变得有弹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工部摸鱼郎》,方便以后阅读工部摸鱼郎第71章 四轮马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部摸鱼郎第71章 四轮马车并对工部摸鱼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