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太谷灯

作品:古今中外奇案录|作者:南瓜乌龟|分类:历史|更新:2024-04-07 22:34:15|字数:16840字

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两位少年面对面坐着,畅谈各自家庭的显赫与富有。突然,锡仁神秘兮兮地问:“听说你们亢家拥有三百年财富,还藏着一座看不见的银山,这可不是地上而是地下的宝藏。你见过吗?那所谓的银山到底是什么样子?”

亢思敬摆摆手,笑道:“锡仁,这些都是坊间流传的故事罢了。我们亢家虽然历代相传有银山,但从未有人亲眼目睹过。有人说那银山还会隐身遁形,你去找它时它消失,你不找时它又出现。在我看来,这种神奇的说法太过离奇,如果是银山,怎么可能在地下自由穿梭呢?”

锡仁毕竟已在京城读了两年中学,见识广泛,还热衷于西洋新鲜玩意儿,各种知识涉猎甚广。他微微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常言道无风不起浪,我认为这银山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你家一直是富甲一方,银山的存在与否都似乎印证着你们家的财富传奇。山西晋中有句民谣说:‘纵遇九灾十荒,亢家依旧富足安康,皆因那隐秘银山,年年带来衣食无忧。’正是因为你们家的财力持久不衰,更加让人们相信银山存在的可能性。我记得不久前在东交民巷的洋行看见了一种金属探测器,只要手持这仪器在地面行走,地下若有金属矿藏,仪器的指针就会指向正确的方位。如果你真想揭开这个谜团,不妨想办法搞一台这样的探测器,回家乡的庄园地面上走一圈,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亢思敬听到这话,内心一阵波动,但转念一想,自己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那种洋行里的高级仪器肯定价格不菲,即使买得起,家里的长辈也不会允许他拿着到处探测银山。他爽朗一笑,说道:“锡仁,咱们都是小孩子,就算能买到那样的仪器,家里的大人会同意我去寻找银山吗?就算找到了又能怎样,还不是由大人们做主。权当深夜闲聊的话题,不必当真。”

锡仁听了,觉得也有道理,跟着哈哈一笑,两人各自回到房间休息。自此以后,他们的谈话内容再未触及那神秘的金山银山。

时光飞逝,十年转瞬即逝,亢思敬已然成长为一位二十余岁的亢家少当家,回到了太谷县执掌家族事务。他的父亲年逾六旬,体力渐衰,不再过问具体事宜,家中的生意与琐碎全都交由这位年轻的少东家全权处理。

“太谷灯”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亢家赖以生存的产业被迫转型为生产玻璃灯罩和玻璃瓶的工厂。地处偏远的太谷,用土法制作出的煤油灯罩和玻璃瓶不仅外观简陋,实用性欠佳,价格低廉也无法挽救颓势,最终只能黯然停产。亢思敬眼睁睁看着家族产业日渐凋敝,收入减少支出却有增无减,心情郁郁寡欢,整日沉浸在书房里,以阅读和书法排遣愁绪。

这一天,正当他在书房陷入沉思之际,家丁匆匆进来通报:“太原府来了一位少爷,说是您在北京读书时的同学,特地来看望您!”亢思敬一时想不起这位太原府来的同学是谁,但无论如何,有旧友来访,也能聊以慰藉,于是他请来这位同学相见。一照面,两人均欣喜不已,原来这位同学就是曾经在北京镜湖中学共度青春岁月的郭锡仁。亢思敬热情挽留郭锡仁在庄园暂住,两位老同学回忆起分别后的种种经历。

郭锡仁见到亢思敬现状,不禁惋惜地劝道:“思敬,你在京城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为何甘愿困守在这个乡下做个小地主呢?况且,你们家的传统产业早就跟不上时代了,毫无发展前景可言。说实话,如今太原府出产的东西出了娘子关几乎无人问津,更何况太谷。你这样坐以待毙只会消耗家底,你应该走出去寻求机遇,就算不去北京,至少也该到太原府闯闯。”

亢思敬闻言,不禁长长叹了一口气,回应道:“锡仁,我又何尝不想这么做呢?但要去北京立足,不像你家有票号做基础,至于太原府,我完全陌生,都不知道该找谁。”

郭锡仁理解地点点头,透露道:“我从北京回来,有一个大学同乡现在省公署任职秘书,深受阎老帅的信任,在省主席那里颇有发言权。我找到了他帮忙。恰好这段时间老帅正筹备组建公道团,急需人手,我那位同学便推荐了我,我也因此被任命为太谷县的分团长。我到太谷县上任,自然是要来找老同学叙旧。”

亢思敬满脸困惑:“锡仁,你说的公道团是做什么的?你怎么会当上了公道团团长?”

郭锡仁笑着解释:“思敬,你可能不清楚,阎老帅为了避免蒋介石和其他势力插足此地,成立了公道团作为他的政治支柱。这公道团遍布全省各市县,阎老帅亲自担任总团长,直接指挥各个分团。也就是说,我这个职位虽不算显赫,但在太谷县相当于和县长平起平坐。县长想要见阎老帅还得费番周折,而我们作为老帅的亲信,随时都能直接面见他。可以说,就算是县太爷在我面前,也得卖几分面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古今中外奇案录》,方便以后阅读古今中外奇案录第186章 太谷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古今中外奇案录第186章 太谷灯并对古今中外奇案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