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应招夜进宫

作品:梁山不老|作者:甘庄柳下|分类:历史|更新:2024-03-14 08:12:10|字数:12662字

说到这里,我要将前面提到的李定那个例子补述完整:宋神宗与王安石虽然通过更换知制诰的办法,终于如愿以偿地将李定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不过也别高兴得太早,御史陈荐、林旦等人随后又以李定拒绝为母亲丁忧为理由,展开对李定的弹劾,最后迫使李定狼狈辞职。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宋朝时一道诏书的出台程序了:皇帝授意词头——中书舍人起草——录黄行下——中书舍人宣行——给事中审核——宰相副署——台谏弹劾。

在整个流程中,各个环节都可以驳回,对君主的权力构成制度性的监督与制衡。以为皇帝就可以口含天宪,随口拟旨,那只是揣测想象而已,并非事实。

当然,宋代的君主也可以绕过中书舍人草诏、给事中审核等法定程序,也不用宰相副署,直接下诏,这叫做“手诏”、“内降”、“内批”。历史上也不鲜见。然而,这类私旨在法理上并不合法,所谓“不由凤阁鸾台,盖不谓之诏令”也;政府也完全可以拒不执行,“凡不由三省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不足效也”。宋仁宗朝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

从圣旨的出台程序来看,我们可以说,在政治正常时期,宋朝的君权是受到多重制度性制约的,皇帝不大可能“有权就任性”。

总之,不管皇帝是不是“有权就任性”,我李铁牛在“三案”中白得了私宅一处、纹银五百两。

于是,殿前司同僚免不了撺掇梁太尉,叫我李铁牛请客。请吧,赏银五百两,能花几个钱?梁太尉自己也是这次“三案”的直接受益者,白嫖私宅一处,比铁牛的地段还好。他也不好白吃白喝,于是,直接表态,殿前司所有高级将官奖酒饭一顿,所有低级军校及兵卒均赏普通饭菜一顿,费用由殿前司小金库开支。这就皆大欢喜了。我也高兴,本来准备破费百十两银子,这样倒好,不出钱,还白吃一顿,怎能不高兴?我傻?

于是,带头大赞梁太尉高风亮节。梁太尉也一时民意飙升一大截。他也高兴,出公家的钱,买自己发声誉,何乐不为?我铁牛都不傻。他能傻?

我们轮流恭维梁太尉一顿之后,将官们便都打发侍卫兵卒回去传信,今晚和侍卫们不回家吃了,要陪梁太尉和同僚们进馆子。我还叫梁一刀安排人去问,李二将何巧儿母女赎出教坊司了没有?否则,夜长梦多,恐叫旁人先赎了去。

梁一刀听了我对他的私事这么上心,感激得热泪盈眶。我一脚下去,骂道:“狗娘养的,看你那怂样!现在做了我副殿帅的侍卫首领了,还这样没血性?万一让旁人先赎了去,爷给你再赎一个回来得了!”

梁一刀回道:“我就要何巧儿一个!再赎回来十个八个,和我没关系,李帅您留着,我一个都不要!”

我骂道:“滚出去打发人快些去问,问迟了,叫别人先赎了去,别怪爷没提醒你!”

梁一刀急匆匆跑出去了。其实,我并不担心谁会真的先赎了去,人在我府上,还怕怎的?不过是收买人心罢了。铁牛做了高管,也知道御下之策了。

下下衙时间到了,殿前司不值班的官兵们开始互相吆喝着,去指定的酒肆饭庄吃喝。今晚不值班的今晚吃,今晚值班的明晚换班吃,总之,梁太尉要求必须两天内轮流吃完,不然,喜庆气过了,还算庆功饭?

别的中下级将领吃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们这顿吃的是开封最出名的小吃——灌汤包子。您可能听了会大笑一番,认为梁太尉这么大的官员请客,请的竟然是灌汤包子?不太符合梁太尉的身份。我告诉您,您真的不了解宋朝,不了解开封。北宋的灌汤包子可金贵着呢!一般人吃不起,就是官员也一般不敢吃,只有富商和高官才敢经常吃。北宋的灌汤包子有多贵呢?

我先说说北宋灌汤包子的的做工。灌汤包子就是将大骨或肉皮长时间炖煮,撇去浮沫,滤净油腻,熬出胶原蛋白,熬成一锅满是胶原的浓汤,待温度下降,浓汤凝结,变成半透明的“水晶脍”(后世称之为“皮冻”。别看后世的您觉得吃个“皮冻”那是小菜一碟,但在宋朝那绝对是高科技的山珍海味),把皮冻切成小块,与肉馅儿一起包成薄皮大馅的包子,放在铺满松针或荷叶的小笼屉里蒸熟。这时候,皮冻彻底化开,在小笼包里出不去,将包子撑得鼓鼓的,轻轻一按,花枝乱颤,咬上一口,汁液飞溅,感觉不是在吃包子,而是在喝汤。

灌汤包子也不是开封特产,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特别是扬州的蟹黄汤包,皮薄汤多,馅儿更鲜,样子更好看,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制作成本更佳。汤包的关键自然是“汤”,馅里没汤,不配叫汤包。高档灌汤包的汤汁来自于“水晶脍”,低档灌汤包的汤汁来自于动物油———动物油受热融化,同样能冒充汤汁,唯一的遗憾是过于油腻,不利于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梁山不老》,方便以后阅读梁山不老第63章 应招夜进宫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梁山不老第63章 应招夜进宫并对梁山不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