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惹不起之人

作品:梁山不老|作者:甘庄柳下|分类:历史|更新:2024-03-14 08:12:13|字数:10636字

宇文大统领这时忍不住了,怒道:“他的哥哥叫什么?”

店家笑道:“这位爷,他的哥哥是大内禁军将领赵谭。”

听着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呢?我突然记起来,赵谭是当朝将领,赵谭与王禀曾随童贯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因与阮小七发生过口角,征方腊后,他同王禀一同告发阮小七“穿方腊龙袍戏耍”之事,阮小七因而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赵谭因镇压方腊起义有功,迁为大内禁军将领。

想到这里,我故意笑道:“既然县令大人的哥哥是大内禁军将领赵谭,可真是惹不起的人物。”

店家笑道:“这位爷是个明事理之人。”

我笑道:“店家,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呢。”

惹得店家和“黄老板”等人大笑起来。

忽听那边“二爷”的跟班“獐头哥”的公鸭嗓子又叫起来:“没见二爷在这吃酒吗?谁他妈的,敢大声喧哗?影响了二爷的雅兴,叫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我本想发怒,但碍于“黄老板”在侧,不好发作,只是怒目而视。

这时,从店外走进一个穿着破烂但面貌姣好的年轻女子,扶着一位身体孱弱的白发老人。

店小二问道:“这位姐,您吃点啥?”

年轻女子红着脸问道:“请问小二哥,这店里最便宜的吃喝是什么?”

店小二答道:“这位姐,最便宜的是胡饼,四文铜钱。”

您可能要问,胡饼是个啥?铁牛告诉您,胡饼就是后世的烧饼、饼子。因为原本是从西域传来的食物,所以被称为“胡饼”。根据《续汉书》的记载,汉灵帝喜欢吃“胡饼”,“胡饼”在当时的洛阳贵族中广泛流行。“胡饼”虽在汉代就出现了,但在各地流传开来应该还是在三国初期。据王粲《英雄记》记载,三国名将吕布率兵进驻乘氏城时,城里的豪族李叔节的弟弟杀了牛,提着酒,做了一万只“胡饼”款待驻军。另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记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的次年,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经过咸阳的集贤宫时,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是饥肠辘辘。这时,杨贵妃的兄长、宰相杨国忠亲自买来“胡饼”呈献给玄宗。这说明烧饼已成为很多地方都能买到的日常食物。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写过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大意是,“此地的胡麻饼学得和京城一模一样,刚出炉的饼,面脆油香”。我看刺史大人已是饥肠辘辘、垂涎欲滴了,你尝尝这烧饼,味道与长安一带的有何不同?”

其实,在宋代,饼作为一种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此饼非饼”。因为在宋代,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市面上叫“饼”的食物至少有几十种,例如,“索饼”指面条,“环饼”指麻花,“糖饼”指方糕,“胡饼”即烧饼。像武大郎卖的“炊饼”,您别以为就是烧饼,其实不然。宋代的“炊饼”指馒头,而宋代的“馒头”其实是后世的“包子”。比如您读宋代题材的小说,读到“人肉馒头”或“狗肉馒头”,您不理解,人肉、狗肉怎么做馒头?但当您知道了“肉馒头”其实就是“肉包子”时,一切就能想通了。

又扯远了。

我前面说,年轻女子红着脸问店小二,这店里最便宜的吃喝是什么时,店小二答道:“这位姐,最便宜的是胡饼,四文铜钱。”

店小二又问:“这位姐,胡饼要几个?”

女子迟疑了一下,答道:“买一个胡饼吧。”说着,从身上摸出四文铜钱,交给店小二。然后,拿了胡饼,又到店家那里要了一碗水,把老人扶到靠门口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叫老人吃饼。

老人低声说:“小翠,你吃半个吧?”

女子笑道:“爹爹,你快点吃,我不饿。”

老人拿起胡饼刚吃了两口,忽听那边“二爷”的跟班“獐头哥”的公鸭嗓子又叫起来:“哪里来的老东西!臭烘烘的,打扰了二爷吃饭的兴致!滚出去!”

女子气愤地回怼道:“这是店家的地盘,关你甚事?”

“獐头哥”怒道:“嘿!店家的地盘?在常庄县还有人敢说这里是店家的地盘?让鹅看看,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这么说话?鹅先赏你几巴掌,让你长长记性!”

“獐头哥”说着,恶狠狠地走过来。当他看到小翠娇美的脸庞时,忍不住笑道:“啧啧啧!哪里来的美娘子,怎么只吃个胡饼呢?来来来!到我们这边坐,将来给我们二爷做个妾,由你吃香的喝辣的!”说着,便动手动脚。

小翠吓得一边挣扎,一边大叫着。身边孱弱的老人连忙站起来,求道:“这位大爷,您行行好,小翠还不到十三岁呢!”

“獐头哥”恶狠狠地骂道:“你个老东西懂什么!十三岁正好呢,再长大了二爷还不稀罕呢,滚你娘的!”说着回身一脚,将老人蹬倒在地,便动手动脚,想要强拽着小翠到“二爷”那边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梁山不老》,方便以后阅读梁山不老第65章 惹不起之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梁山不老第65章 惹不起之人并对梁山不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