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告密(8)

作品:章献明肃皇太后|作者:十里木樨林|分类:历史|更新:2020-04-19 19:28:16|字数:6248字

大梁凭借优越的水利交通条件,初步显露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诸侯辐辏”的魏国国都。

魏国灭亡后鸿沟不断遭到毁弃,秦汉南北朝之际这里先后出现过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水、莨荡渠等名称的河流;尽管这些河流并不是一个河床,可走向都是自开封附近或南或东,大体上都是东南走向流入淮河。

开封可以说是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一个联结点。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大将王贲引军攻魏,“引(黄)河(鸿)沟灌大梁”,大梁城遂在滔滔黄水中化为废墟。

秦灭魏后,大梁城由于大水淹没和战火毁坏;名城大都的繁荣景象变成了满目凄凉,城市地位急剧下降,开封地区也由此进入了长期衰沉期。

开封的再次复兴始于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

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炀帝继位后,于公元605至610年间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4000余里,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运河中段通济渠因为是利用古代汴水改造而来亦称汴渠,它西通河洛,南达江淮,是运河最主要的河段。

开封在隋代又称汴州,坐落在汴河北岸,系隋王朝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沟通江淮的东大门,就是因为汴河的缘故,当时的汴州很快成了南北物资的汇聚之地,进而驶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初唐,通济渠更名广济渠,开封一带仍称汴河;系南来北往商旅漕船的必经之地。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汴州刺史的李勉组织扩筑汴州城,把汴河圈入了城内,此举对开封的经济发展和商贸繁荣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运河和开封城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汴河漕运的便利决定了开封成为五代、北宋统治者择都的首选之地。

自唐代汴河被圈入开封城后,汴河对开封城市的剧烈的影响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封城内的汴河水门、岸边、桥头等处很快就成为市场贸易的闹市之区。

北宋时期,东京城内汴河沿岸的商业气息更加浓郁;整个京城南半部尤其浓烈。

汴河上的粮仓、码头、桥市、草市比比皆是,《清明上河图》中重笔描绘的许多馆驿、茶楼、酒肆,也均沿汴河岸边徐徐展开。

在汤鼎笔下,桥市也较唐代更加喧闹,“桥头车马闹喧阗,桥下帆樯见画船。弦管隔花人似玉,楼台近水柳如烟”。

《宋会要辑稿·食货志》描述东京城市场时还有“南河北市”一说,即指东京城南部的市场多集中在汴河沿岸。

后来,东京城还逐渐形成了“河桥上多是开铺贩鬻,妨碍会及人马车乘往来,兼损坏桥道”的局面,以至于朝廷不得不采取措施对市面严加整顿。

“诏在京诸河桥上,不得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

东京城中由于汴河而出现的河市,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坊市壁垒;而且还突破了古代城市对时间的限制。

譬如位于东京城中心汴河岸边的州桥夜,市“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传统坊市制度下古代城市中的“宵禁”制度已不见了踪影,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座着名的不夜城。

北宋时的开封先是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的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随着“街市”的发展和坊巷中商业交易的开展,逐渐形成大街小巷的交通网;于是大街小巷的结构就代替过去“街坊”的结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隋、唐之际洛阳、长安形成的那种规矩平整、结构严谨的封闭性坊市结构体系,延续到了北宋时期的汴京,是被一条汴河逐渐冲开的。

从汴河被圈入汴州城之日起,汴河的特质就直接限制了城内主要街道的走向;界定了部分重要城门的位置,从而影响了汴州城的结构布局和方向。

汴河是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非一般城市的景观河可比;唐代扩筑汴州城时始将汴河包罗城中,筑城时必然会受到汴河的制约。

汴河两岸的街道与运河平行,城的方向尤其是南北城墙的方向和运河方向一致,这样的布局结构才更加合理。

此后,历代开封城或利用汴州城直接改造而成;或对其部分墙体向外拓展而成,或依此在其外围扩筑而成,可谓一脉相承,千年沿袭。

汴河的繁盛让何欢欢忘乎所以,他夺过驭手手中的马鞭要逞一下能。

殊不知驭手手中的马鞭一般甩出去的是空响,马匹听见马鞭的响声后便就加快速度。

但何欢欢这个二锤子夺过马鞭后狠狠在马背上抽了一下,三匹马被惊吓;狂奔起来;何欢欢一只腿在马车辕上搭着,一只腿在就落在地上被车毂轮重重碾压过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章献明肃皇太后》,方便以后阅读章献明肃皇太后第294章 告密(8)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章献明肃皇太后第294章 告密(8)并对章献明肃皇太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