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北地(7)

作品:章献明肃皇太后|作者:十里木樨林|分类:历史|更新:2020-06-12 12:16:04|字数:8628字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是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用物。

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

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

元朝时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这种物事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随手记了这么一笔无非是个闲闻逸趣。

可有人认定这是中国人发明口罩的实证,后来世上有口罩一物与中国元代怕口气重的太监污染食物的皇帝有莫大关系。

中国这项伟大的发明使马可·波罗震惊,马可.波罗转手介绍给欧洲,让欧洲学会这种遮挡物;似乎是口罩的雏形。

欧洲早年医疗产业被巫师所把持,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汉们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骚扰追打。

医生只好用纱布遮住面目,让巫师认不出以防遭到报复。

后来有个叫巴斯德用他那有名的鹅颈瓶所做的实验有力地证明: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他根据自己对发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气中存在许多种细菌,它们的生命活动能引起有机物的发酵而产生各种有用的产物;有的产物还可以为另外的细菌后继发酵、产生其它产物;空气中也存在着人和动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种疾病。

为了排除杂菌,巴斯德于1886年创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国化学家廷德尔建立了间歇灭菌法或称廷氏灭菌法,1876年创立了无菌外科。同年德国人科赫分离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则。

科赫为了弄清霍乱弧菌与形态上无法区别的其他弧菌的不同,进行了生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使医学细菌学得到率先发展。

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

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

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

于是,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和推广开来。

莱德奇推广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它包扎得既紧又不舒服。

1897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动脑筋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之弱点。

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就行了。

后来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办法,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地诞生了。

中国第一个口罩似乎出自伍连德之手,伍连德是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的主要筹办人之一。

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母亲是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侨。

伍连德7岁时进入英国人设立的槟榔屿公学接受10年制教育,从小就刻苦学习成绩非常优异。17岁获得女王奖学金赴英国读书,在大考中获得“基本学者”的名衔,包揽学院几乎所有的奖学金和奖章。

游学欧洲期间,伍连德先后在英国圣玛丽医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伍连德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博士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伍连德没有想着在英国领取高薪过惬意生活;而是回到了出生地槟榔屿,在那里开了个私人诊所;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

但伍连德觉得始终不满足,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东北地区发生的鼠疫和霍乱就是在伍连德的主持下得到控制的。

刘敏在前面给赵元佐他们讲述过匈奴制造的出血热,但出血热和鼠疫还是两码事。

确切的讲,出血热应是汉坦病毒,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老鼠可以作为传染源。

鼠疫是借助跳蚤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病,两者的致病毒菌也是有区别,所以说出血热不是鼠疫。汉坦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与鼠疫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章献明肃皇太后》,方便以后阅读章献明肃皇太后第387章 北地(7)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章献明肃皇太后第387章 北地(7)并对章献明肃皇太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