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江州

作品:逆流1977|作者:李超强|分类:都市|更新:2020-05-08 20:23:28|字数:5816字

如果说绿皮火车,库器库器得很慢,那闷罐车……简直就是乌龟在爬。

才两百多公里的路程,开了足足四个钟头,这你敢信?

郭永坤感觉自己蹬自行车都比这快。

而且还能活着下车,得承蒙老天爷的关照。

别以为这是什么大话,这年头在火车上,憋死人、踩死人的事情,屡有发生,特别是在羊城那边。

江州,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有着“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美誉。

郭永坤刚出站口,便瞅见举牌迎接他的大兄弟。

从这一点上看,80年代至少还保留了一些,真挚淳朴的东西。

拿出介绍信,让对方过目……

这是必要程序。

要知道,在80年代初期之前,我国可没有身份证那种玩意儿。那出门办事,该怎样确认身份呢?

这时,就要用到单位的介绍信。

甚至到1985年,第一代身份证开始普及时,介绍信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作用也远大于身份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买机票,光有户口簿和身份证,那可行不通,必须持有单位介绍信,提前很久开始申请。

总而言之,一信在手,天下我有;没信在手,寸步难走。

有了介绍信,才可以在热门景点找到住宿的地方,才能购买团体火车票、汽车票……

介绍信上的红色印戳,没人会怀疑它的真伪,拥有绝对权威性。

而且最具时代特色的是,此时我国各体系内的关系十分友好,譬如粮食系统、工商系统……手持介绍信,就可以直接去对口单位的介绍所下榻,甚至免费吃住。

更有热情的单位,还会派专人接待,陪同去景区参观,游山玩水什么的。

而显然,郭永坤此行运气就很不错,恰好碰到一个纺织体系内的热情单位。

“小郭同志,这次公干的地点是?”

负责接待的,是一个面容和善的青年人,约莫三十左右,边分头,笑起来嘴角有两个酒窝,确实很适合这份工作。

他得先问清对方的目的地,这才好安排接下来的行程。

“庐山。”

“哦?”

康博先是一怔,继而恍然,到庐山,那明显不是公干,而是公派旅游的嘛,脸上,甚至多出几分敬意与艳羡。

要知道,通常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基本都是老同志,如此年轻的,实属罕见。

这说明啥?

说明对方绝非常人,指不定到自己这个年纪时,已手握相当权柄了,顿时打定主意,必定好生接待。

“行,那就直接去庐山,我们厂是那边的老相识单位,有些关系,不难安排。”

郭永坤笑了笑,如此正和他心意。

至于他为什么去庐山……

当然是去拍照的,不然带相机干嘛,对吧?

庐山距离江州城区并不远,也就十来公里的样子,所以康博并不着急,强烈建议先吃个午饭,尽一下地主之谊,那……

都已经半下午了,这种要求,岂能不满足他?

不过,大鱼大肉郭永坤没啥兴趣,提议尝尝地方特色。

康博想了想,也在情理之中,自然却之不恭。

不愧是地头蛇,边边角角都很熟悉,而一座城市的真正美食,藏在哪?

自然是胡同巷子。

“小郭同志,你别看这地有点破,但整个江州最好吃的小食,全在这。”

到地后,望着周围嘈杂的坏境,康博还忍不住解释了一下。

但郭永坤这种老饕,岂能不懂这个?

当即表示自己就好这口。

康博大喜,带着他不作停留,直奔目的地——江州茶饼。

来到江州,若没吃过茶饼,大概就是白来的,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深受当地人喜爱。

而这家灶台架在门口的小店,敢以地市冠名,想来手艺那是相当了得的。

郭永坤顿生期待。

“劳假,来裹擦病、一封修水哨子,一裹炒米粑,再来两弯炒粉,一聘汾酒!”

江州方言属于地道的淮南官话,很令老百姓骄傲,倒也不难听懂,基本就是普通话降个调、错个音的意思。

但也正因如此,日后便慢慢被普通话同化掉,以至于年轻一辈中,能说一口标准方言的,少之又少。

不得不说,令人惋惜。

两个人而已,叫这么多东西,实在太热情,抱着浪费可耻的想法,郭永坤也只能敞开肚皮吃。

先尝了一只康博极力推荐的茶饼,以精粉、芝麻、茶油、桂花、饴糖、白砂糖等原料制成,入口酥脆,甜中带香,确实是一道顶好的小吃。

不过,放在吃饭时享用,郭永坤就不太适应。

修水哨子,名字挺稀奇,据康博介绍,源自一个传说……

因江州近水,常有水涝,相传夏禹时期,山洪爆发,冲毁农田和村庄,庄稼颗粒无收,农民只能上山采摘野菜野果充饥。

后大禹赶来,组织人们治理好水患,农民感谢他的恩情,就想拿些东西为其送行,可又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逆流1977》,方便以后阅读逆流1977第51章 江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逆流1977第51章 江州并对逆流1977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