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英王要翻脸

作品: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作者:墨色江南|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5 00:57:11|字数:8210字

但是,朱瀚并不想要那些封号。

对别人来说,华夏本土就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广袤的土地了。

但是在朱瀚眼里……

这特么就是明升暗贬啊。

如果封个齐王,看起来他的地位是提高了。

可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华夏本土原本的齐国了啊。

那他现在的封地怎么办?

总不能王爵升了,封地却拿双份吧,别人看了怎么想?

这种亏本的买卖,他朱瀚是绝对不要做的。

总而言之,现在的燕京。

除了朱瀚原本钦定的一把手,有可能渐渐沦为二把手之外,其它的一切都在飞速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刘基本身的能力,虽然只是这个时期士大夫的顶尖水平,但是他有一个连李善长跟胡惟庸都比不了到优势。

哪怕已经到了他现在这个年纪,这家伙地学习能力,依旧相当恐怖。

朱瀚所说的很多东西,刘基只是在旁边听过几遍,自己回去研究一下,就能够想通。

这一点,却不是刘崧能够比的。

刘崧虽然正直古板不知变通,却绝对不是一个愚蠢的人。

这个时代,一个真正的蠢人,是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的。

可即便如此,朱瀚所说的很多东西,连续讲述即便,刘崧依旧有些似懂非懂。

又看了几封刘基书写的文书之后,朱瀚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刘崧会渐渐听从刘基了。

实在是刘基这家伙,做的太过面面俱到了。

朱瀚自问,哪怕是他现在在燕京,做的也不会比刘基好太多。

甚至有一些朱瀚都没有发现的小问题,也被刘基发现,并且及时查漏补缺了。

这种应变能力,恰恰是刘崧最为欠缺的。

如果放在另一个是空的大明,刘崧这种缺点根本就不算是缺点。

风扇社会那缓慢发展的社会结构,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适应一切变局。

但是现在,他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

就比如在朱瀚离开之后没过多久,刘基就直接提议,扩大铁路建设的投入。

这在朱瀚原本的计划之中,可是没有的。

毕竟,任何加快工程进度的提议,都代表着预算的增加。

尤其是,燕京现在是利用雇佣,来代替以前的徭役。

就这个事,可是让朱瀚在民间积累了不少的名望。

毕竟,以前的徭役,可不是人干的。

工钱少不说,百姓们还得自掏来回路费。

仁慈一点的,有可能负责一日三餐,狠一点的话一天说不定就给一碗米粥。

而且一次徭役少说一两个月,多的话有可能大半年。

那是真的有人家,因为这个徭役而搞得家破人亡。

现在改成雇制,虽然是一个仁政。

但是对于朝廷来说,雇佣工人就要花钱

加急雇佣工人,工钱自然就会提高一些。

再加上各个方面加急准备。

哪怕燕京现在很有钱,也不敢轻易下这种决定。

刘崧对此坚持己见,自然不肯听从。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要写奏章给朱瀚让朱瀚来解决。

朱瀚当时叫一个无语,刘崧能够严格遵守他的命令,这点他很是欣慰。

但是这家伙难道就没算过一笔账么?

现在这个时候,铁路多修一公里,就能让粮食的损耗极大减少。

这种时候,减少消耗也是救命的事啊。

所以朱瀚直接大手一挥,让刘崧权利支援刘基关于扩大铁路建设规模的提议。

虽然这些奏章都是快马加鞭送过来的。

而且当时,朱瀚也还没有抵达大同,所以路上也没浪费多少时间。

朱瀚刚刚批阅完奏章,之前离开的刘申弘,快步走了进来:“王爷,粮商们都已经到了。”

朱瀚放下奏章,揉了揉眼睛这才站了起来:“走,跟本王去见见这些粮商?他们这是无法无天了,之前对本王的承诺,难道都不记得了?”

大同府原来的知府衙门公堂,许许多多衣着华贵的粮商,脸上全都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在这个几乎所有大同百姓都在饿肚子,吃不饱饭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却是满面红光,许多人甚至都胖了。

在这其中,胖的最明显的,就要属刘氏商行的掌柜刘平安。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为,刘家就是大同府的地头蛇。

换成以往,这也没什么好得意的。

毕竟,大同府地位置,还是相对比较偏僻的。

以前紧邻着蒙古,算是对抗蒙古的第一道前线。

后来朱瀚直接把蒙古给灭了,他们这里失去了屏障的作用,朝廷的对规模驻军撤走,日子反而比以前更加难过。

虽然在不久之前,朝廷开始建造铁路。

大同知府吴振,也曾经去亲自观摩过火车。

对于英王能够制造出如此奇妙的奇技淫巧,也是惊叹不已。

但是吴振这样的士大,对于经济之道,懂的实在太过粗浅。

他们是不太能够真正理解,铁路会给大明带来怎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第四百九十三章 英王要翻脸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第四百九十三章 英王要翻脸并对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